现代经济信息
    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时代如何打造有温度的经济报道——以《工人

经济宣传报道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连,经济信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传播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面对不同传播形态尤其是知名财经媒体的激烈竞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大力宣传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广泛传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政策措施,研究增强传播效果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使枯燥冰冷的经济报道具有活力和温度,是主流媒体经济宣传报道履行责任与使命的有效手段。

架桥梁,回应社会最关切

对于从事经济报道的采编人员来讲,要把国家的决策部署讲清楚,把有关的财经政策讲明白,把对老百姓的利益安排讲透彻,就要直面热点问题,充分解疑释惑,深入解析难点,提高经济热点引导能力。

专业报道通俗化,增强报道贴近性。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外重大财经事件等对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经济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受众往往只能看到一些枯燥的政策、冰冷的概念和堆砌的数字,对于其背后的丰富信息,往往是听不懂、看不清。如果新闻报道再浮于表面,就容易使“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这就需要及时、准确地抓住经济热点,牢牢把握政策解读的权威性、主动权和主导权,提高经济宣传的专业性,并在政策、法规和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枯燥的政策、冰冷的概念、堆砌的数字转化为受众听得懂、易理解的“大白话”,拉近经济报道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其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使人人看得懂、人人都爱看。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可以提高经济报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这一是需要报道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二是要在长期的经济报道中紧跟经济热点,积极、主动研究问题;三是要拥有大量的专家学者、权威机构资源,专家学者、权威机构及时、准确、全面、深刻的解读是保证经济报道权威性和专业性的重要一环。只有采编人员坚持这三个方面,在面临经济热点难点问题时,其报道才能成为沟通经济信息和百姓关注之间的桥梁,通过浅显的解读,主动回应受众关切,从而有效地提高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

强化议题设置,增强热点引导意识。主流媒体的解释性、评论性报道在专业性、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经济领域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及时回应,强化议题设置,对错误观点和思潮坚决批判,是提高经济报道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个别商业银行的经营开始暴露出问题,为此,国家适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而一直认为在银行存款最放心的百姓一时忧心忡忡,这一直接关系到老百姓钱袋子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老百姓的银行存款到底是否安全?带着这一问题,《工人日报》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刊发了《魏加宁谈存款保险制度:公开透明、安全可靠的法律保障》这一报道,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表达,诠释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并最终使存款持有人的利益得到基本保障。通过解释性报道,把老百姓的疑点讲清楚,有利于引导受众消除担心。权威的解读更有效地打消了有可能出现的挤兑心态,维护了金融秩序的稳定。

权威解读,增强媒体公信力。经济热点难点问题往往反映公众心理,牵动市场神经,能否引导好这些热点,直接体现经济报道水平,也直接关系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及时、准确、全面、深刻的高端权威解读,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为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且最大限度地达到传播效果,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例如,2015年年初,国内油价迎来十二连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成品油价格下调与成品油消费税第三次“联动”。一时间,老百姓议论纷纷,各方面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工人日报》对敏感问题不回避不拖延,第一时间推出了《成品油消费税上调为何再次与油价下跌同行?》这一篇报道,通过采访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和上海财经大学的专家学者,诠释提税不涨价,提税与降价同步进行,兼顾了宏观调控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并体现出强烈的节能减排导向性,引导受众通过报道,打消疑虑,理性看待油价问题,并看清改革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