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信息
    主页 > 期刊导读 >

《人民的名义》:向死而生的资本历险

10月16日,热播剧《人民的名义》的编剧、作家周梅森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部戏是一次冒险,只不过这次比较幸运。”

自2017年1月,周梅森潜心八年、六易其稿的小说《人民的名义》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来,已加印10次,创造了10天发行100万册的纪录,并已翻译成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俄语等十多种语言文字。

在改编为电视剧后,这部总投资仅为1.2亿元的“普通”剧集,为播出平台(包括电视台和网站)带来了数十亿元的可观收益,网络点击量已超过400亿次。据说,连剧中人物同款外套、饰物等都成为淘宝上的热搜词,其热度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一部现象级剧集,在寻找投资方、确定播出平台、获得投资收益等关键时间节点上却几经波折,甚至开拍前,仍有数千万元资金缺口。

风险的味道

影视行业给资本的印象是项目少,资金充裕,这就带来了各种跨界资金的汹汹来势。但对《人民的名义》而言似乎是个例外,周梅森坦言,自己潜心八年创作,并最终改编为电视剧准备拍摄时,才发现融资比之前想像的还难。

周梅森是从矿工逐步成长为著名小说家的,在影视领域也多有建树。他的小说《人间正道》、《共和国往事》、《忠诚》、《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本英雄》、《精英本色》,包括《人民的名义》都是经他亲手改编为影视作品的。他说:“我拍的片子虽然不少,但像《人民的名义》这部戏这么难的还很少见。”

虽然之前的作品也是现实主义、政治题材,但《人民的名义》的确不同以往,对这样的一部政治反腐剧,嗅觉灵敏的“资本们”早已嗅到了风险的味道。

摄影:姚尧作家周梅森

资本跑路往往是因为风险。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广电总局)早在2004年就要求,涉案反腐剧不能登陆电视台黄金档,此后该题材影视作品往往遭遇“资金荒”。尽管诸如《湄公河行动》等相似的类型剧曾被批准进入电视频道黄金档,收获好评,但反腐题材仍然鲜见。

资本具有逐利之特性,对于前景并不明朗的标的,在决策过程中就必然出现动摇,毕竟反腐剧极少有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

据《人民的名义》的导演李璐透露,剧组曾与将近五十家资方进行过接触和沟通,大多数都对风险问题表示担忧,甚至有投资方不惜毁约,在最后时刻选择退出。就在开拍前,项目仍有数千万元资金缺口,最后是其向熟人通过拆借的方式筹集来的。

“这样的事完全可以理解。”周梅森说。眼下的影视行业正流行的是“大IP”与“小鲜肉”的组合,古装剧和玄幻剧等才是资金们追逐的对象,《人民的名义》与他们相比就显得太过“另类”了。

资本的信赖

即便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下,《人民的名义》仍然获得了一些投资人的信赖,安晓芬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内知名的电影投资人之一,曾经投资《叶问》等经典影片,这次投资《人命的名义》完全是因为其对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兴趣。

早在2016年初,安晓芬通过其朋友注意到这部当时正在筹资,准备拍摄的电视剧。在通过与导演李璐的沟通后得知,该片已经取得某些企业和擅长影视剧的公司的投资意向,只有约三分之一的资金并未落实,于是安晓芬就和另外一位投资人——上海利达影业将剩下的资金包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人民的名义》正式开机时,安晓芬才得知之前的投资方都已撤资,安晓芬笑着说:“我们这些补缺的反倒成了主力。”

据导演李璐回忆,那时的形势已经极为不利,这部戏存在胎死腹中的可能性。关键时刻,他通过私人关系,从天津嘉会文化等筹措到了6000万元资金,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

周梅森也表示,在安晓芬等投资人进入之前,导演李璐、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解放军总后勤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李学政和他自己就已经开始为推动这一项目而努力一年之久。

“自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持续加强,在这种背景之下,《人民的名义》的出现也成为一种必然。”周梅森说。安晓芬曾表示,投资这部剧的原则之一就是看人,相信主创团队之前的作品。上海利达影业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其实并未期待盈利,只是希望这样一部弘扬正气,具有感染力的影视作品能够顺利呈现在观众面前。

省钱与赚钱

对于1.2亿元的成本,在当今电视剧投资中属于中等偏下。据了解,演员支出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的成本中占比不到四成,远低于一些“鲜肉”的价格。这主要是因为剧中的“老戏骨”们对剧本的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