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矿应用计算机的认识与构想
煤矿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技术进步的缓慢,对于信息的管理不很重视。但是,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大、中型矿井的技术装备水平,近十年来得到迅速提高。我国先后从日本、西德、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典引进了一批先进的采掘机械和矿井安全监测装置。国内自行研制的采煤机组,液压支架、掘进机组、瓦斯遥测仪等,也成功地应用于井下,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煤矿信息管理现代化的问题,已经现实地提到煤矿领导者的面前。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建设,坚持把建设重点转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扩建上来,走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路子。
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现有大、中型煤矿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而在煤矿应用计算机进行监测和管理,已经提到各级煤矿领导的议事日程。本文拟对煤矿应用计算机的若干问题,提出不成熟的看法与探讨:
1 信息管理现代化与计算机的应用
信息,就是经过加工整理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这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既有物流,又有信息流。物流是单向的,而信息流是双向的,即有信息的反馈。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信息的处理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个循环的持续时间,就是一个管理周期,周期的长短正反映了管理工作的效率。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要求物流和信息流同步化,即对物流状态的信息要及时记录,反馈和控制。但是,实际上信息流是滞后于物流的,这就产生了矛盾。唯一办法就是提高管理效率,缩短管理周期,这就意味着要加快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的速度,要实现信息管理的现代化。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物流的进程越快,产生的信息量也越大,如果不能相应地实行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则信息严重滞后,必须将影响对物流的控制,阻碍着生产的正常进程。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及其迅速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管理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小型机和微型机的飞速发展,为在企业中推广应用提供了投资少、见效快、简便灵活的有利条件。在煤矿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优越性,目前已经显示出来。以瓦斯监测系统为例: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大敌,不严加控制,就会酿成重大灾害事故,所以每个煤矿都要设置专职的人员进行监测,使生产指挥者掌握这一方面的准确信息。假定要监测井下20个工作地点的瓦斯情况,通常每个班(8小时)要配备25人(包括轮休),全天至少要75人。能采集多少数据呢?一般每班每点检查5次,共有100个数据。这些数据在出班时向通风调度室汇报只有一个平均数,一个最大值,记录在案的是每班40个数据。现采用瓦斯遥测仪,在井下设置20个探头,通过5路载波用通讯线路传至地面,经64路接口柜进行A/D转换,再进入微机。该机每5分钟对各工作地点取样一次,每天可采集至20×(60÷5)×24=5760个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可加工得出瓦斯均值,峰值、变化率、超限值及超限时间,可以在通风调度室的显示器上即时显示,并可作出曲线,长期保存。因此,无论是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与输出上,计算机的速度与功能,远非人工所能比拟的,计算机可以成为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单元,可以大大缩短信息流的滞后时间,正因为如此,在实现信息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的应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2 对煤矿如何应用计算机的构想
在统配煤矿的大中型矿井中,计算机的应用正沿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生产过程实行监测,尤其是着重对井下害气体的监测,应用电子监测系统,能对中、小煤矿中瓦斯及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和处理,并有图形显示与报警功能,已在全国煤矿推广。另一方面的应用,是沿着生产与经营管理方面展开,近几年来,进展甚快,多数统配煤矿均已购置了微机,有的大型矿务局购置了小型机,各自进行单项开发,主要内容有:工资计算,财务管理,生产调度统计,物资管理等。在大多数煤矿已经应用。
在国外,计算机用于企业管理,大致也经历过单项数据处理这一阶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电子计算机就开始应用于经济信息的管理,最初也只是用于计算工资,取款存款,处理那些数据量大,计算简单而又重复多次的经济业务。到20世纪60年末才发展到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的阶段,其特点是用计算机来控制一个管理子系统,这种系统并有一定的反馈功能。在处理方式上,除批处理外,开始采用实时处理。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电子计算机的网络化和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使各种经营管理的信息实现了综合化,系统化,形成了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信息系统,即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数据的系统处理阶段。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推广计算机的应用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仅仅是买上几台机器,配上几个人,搞出几个小项目,那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项重任面前,决策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停留在单项开发的水平上。要加快步伐,尽快地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