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信息
    主页 > 期刊导读 >

信息可视化视角下的叙述性美学构建研究

0 前言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型资源库,海量的数据犹如茫茫大海,深不可测。信息可视化作为视觉洞察、感知体验和认识规律的视觉化现实载体,通常情况下一种可视效果要做到既能有效传递信息,又能达到视觉感官美感的程度,数据不仅作为信息渠道,同时也具备多种特征。也许是某种视觉的崭新性,或是某种全新的视角进行数据观察,或是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这种新的载体能使视觉创作者产生新的创作欲望,进而达到一种新的理解高度。一般来说,标准且传统的可视化展现方式有助于观察者的快速理解,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平庸、普通的信息表达无法让使用者感受到惊奇或充满乐趣。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未必是为了单纯的视觉性感受,而是为了增强更有效的信息视觉沟通。数据信息的新颖性表达了信息视觉工作者对于效果展示这些相关行为外在的洞察力。对于信息可视化而言,评判标准是基于使人更方便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不论展现的信息可视化是否具备“美”的元素,数据与信息的传播能力是判定整体项目是否具备成功因素的重要前提条件,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也是数据可视化设计的重要推动内因。

1 信息可视化的现实含义

信息可视化主要包含信息图形、专业知识、科学图表、数据信息等。无论用动态还是静态的表达方式,它们的终极目的是使目标使用人群能够清楚地明白该项目触及的真实内容,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到其中蕴含的故事含义,找到更加容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种显性目的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信息可视化的重要存在价值。这种载体,能够轻易地将难于理解的抽象信息运用显现化的方式传递和表现出来。一些重要的该领域先驱者,其 中 包 括Jim Blinn,Stuart Card,ThomasA,Jacques Bertin,Alan MacEachren 等,都对此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信息可视化如何实现“美”和信息的有效传递

人对于“美”的认识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有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美”存在于理性认知的另一面。而现代美学普遍认为,这种对立并不存在,理性角度的认识美,必然能够通过人的感性认知而被重新认识。一些诸如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后来的工业美,信息与数据之美等,都是经过人工雕琢之后的数据化感性、和人的理性表达之下所孕育而生的。从美的角度来看,数据与信息可视化的首要前提是其独特性。比如说,在某些传统的数据表格里,传统的折线多数时候被用来展示连续的数据,而一些条形图示用来展示离散类的数据信息,一些椭圆形图示则用来表示直观化的优美视觉感官体验,而不单纯是信息之间的传递。

这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用格式与框架难以实现其视觉新颖性,虽然在信息传递上能够达到真实有效,但却存在整体视觉感官上的局限性。抛弃一些传统既有方式,采用更加优化、美观、更能帮助应用群体自身强大的解决方案,是为了更有效地传递信息而非样式的多样性。传统且中规中矩的数据可视化,由于在格式和惯例表达方面,具有相对易创建、展现内容能够容易为多数被传递者所熟知。多数时候,这种惯例被开发者遵循和利用,并进行新的创造。

当满足充实和高效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而可以考虑到“美”的因素。审美因素可以是装饰性的,也可以是增加可视化成果被接纳的一种诱因。由于可视化处理方式可以对信息进行冗余编码,因此,固定的数值或分类一般用所在位置、区域,或是符号、色彩进行表述,或是使用其他属性进行表述。从技术角度来说,冗余编码比单一编码可以更快地帮助阅读者区分和了解信息。

3 社交网络可视化的故事性叙述

图1 CiteSpace 数据可视化

美国艺术家Mark Lombardi 在20 世纪90 年代创作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绘画作品,当时称这些作品为(narrative structures),即叙述式结构。现代社会的数字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促进人们在为解释新科学技术、产生的社会问题、文化现象和经济增长等方面作出的新判断,从而进行数据探索和分析。人们使用数据分析时,还需理解这种操作模式,能识别分散游离点和发现这之中的异同。从某些层面上来看,信息可视化就是把复杂的数据映射在便于理解的图示当中。但是,通过应用工具可以使代表数据重要表征的计算属性来帮助和拓展用户进行数据信息的视觉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