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信息
    主页 > 期刊导读 >

加强大学生绿色教育筑牢美丽中绿色根基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理论和现实存在着藩篱,对价值观层面追溯根源,有必要就人与其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在经济换档升级背景下,如何树立更具格局和远见的价值观。反思教育领域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功利主义倾向,都在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推行绿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绿色发展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

(一)国内绿色发展观的相关研究

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基本方向,越来越受到领导部门、社会以及学界各方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的学者主要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就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内涵及作用。胡鞍钢(2010)指出中国的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选之路,应当根据国内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实行绿色发展;赵峥(2016)指出绿色发展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其关键是发展,核心是将资源环境视为内生增长要素,通过转变发展方式,采用绿色理念、绿色智力、绿色资本、绿色技术及制度等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发展;邓玲(2016)提出了绿色创新经济理论,该理论将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及经济系统,在要素、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层面,进行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为园区、企业及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钟新的内涵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

二是与绿色经济相关的研究。夏泰凤、董瑞芝(2005)通过引进“绿色经济”、“绿色GDP”等概念,强调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进一步提出相应措施,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诸大建(2008)倡导建立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从生态文明角度研究绿色发展的背景理念和模式的选择等;刘西明(2013)提出绿色经济应是一种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重均衡的经济形态的重要论断;张焕波(2013)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和绿色转型驱动三个维度,选择了6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33个四级指标,构建中国省级绿色经济指标体系,进一步分析评价国内各省份的绿色经济水平。

三是绿色发展的机制建立及实践路径的研究。赵领娣等(2016)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以及绿色发展效率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秦书生、晋晓晓(2017)指出推动绿色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领导部门环境管理机制、市场驱动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周文翠(2017)通过建立目标导向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监督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文化熏陶机制等相应的实现机制,从而使领导部门有效地履行生态责任;刘小明(2018)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科技创新机制、领导部门考评机制及科普宣传机制四大机制,推进绿色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发展做了多视角的探讨,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优化的问题,一是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对区域及地方实践路径研究相对较少,各地区领导部门对自身经济结构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存在照搬国家经济结构问题和政策的现象。二是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关于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有关绿色教育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的实践调研、案例剖析更少。

(二)中国绿色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1994年,中国率先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