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双循环”的经济
近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专家表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世界正进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长期向好发展态势不变
近年来由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泛滥,“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沉渣泛起,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人流、物流阻断,全球物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跨境投资受阻、国际贸易放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损,世界经济将进入深度调整期和动荡变革期。
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2%至6%,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到32%。“世界经济正进入20世纪30年代全球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梁启东表示,中国经济体量大,大国经济的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超过了99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作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同时中国还是全球第一外储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大国,拥有全球最大且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同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中国具有多方面继续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加快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调整需求结构,优化供给结构,转换发展动力,充分挖掘和激发国内市场、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就成为必要的选择。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梁启东认为,新发展格局要以扩大开放为条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与世界市场和国际规则接轨,促进国内国际大循环,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世界经济保持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要求。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二者缺一不可。在工作中,要积极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通过国际循环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
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发展,要求调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体制机制能够不断完善进而与之适应。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着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土地要素提质增效,形成劳动力要素集聚效应,突出资本要素输血功能,破除技术要素转化瓶颈,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处理好内外双循环,前提要继续坚持全面开放深化改革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认为,处理好内外双循环,前提条件一定是继续坚持全面开放深化改革。
贾康表示,外需方面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影响的是贸易领域,可能的解决办法是要适当考虑出口转内销;而服务贸易和劳务输出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包括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和一带一路等,这些方面需要具体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以内循环为主,显然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