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信息
    主页 > 期刊导读 >

写好金融评论要把握“三性”

金融评论既要确保观点正确和论证专业,又要深入浅出和有理性的建言。 金融被称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枢纽。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报道越来越受到各类媒体的高度重视,金融类新闻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报道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其中,金融评论又以其观点的阐述、价值的判断、深刻的分析以及可能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而受到新闻媒体以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写好新闻评论不易,写好金融评论更难。一篇好的金融评论,既要以其专业判断抓住问题的本质,确保观点的正确性和论证的专业性;又要以其深入浅出的可读性,而为更广泛的受众所接受;同时还应有理性的建言,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结合过去几年工作中的体会和心得,笔者认为,写好金融评论要把握“三性”:专业性、可读性与建设性。 金融评论的专业性 2017年6月初,一篇驳斥“央行放水2.5万亿元”的文章在微信上广泛传播。该文言辞激烈,点名批驳一些财经媒体将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4980亿元,错误地解读为“历史性放水”。那些错误解读的媒体,在看到人民银行公布的消息后,简单地将4980亿元乘上5左右的货币乘数,得出了约2.5万亿元这样一个“央行历史性放水”的结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财经网站、微信公众号在对这一金融新闻进行评论时,会犯下一个在专业人士看来如此荒谬的错误呢?答案很明显:评论中专业性的缺失。正是由于部分评论者对金融理论的掌握不够准确,对金融本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对金融规律的洞悉不够深刻,才容易在此类非常专业的评论中出现一些专业性的谬误,得出耸人听闻的判断,误导读者。 专业化是财经新闻报道的立足之本。金融评论作为财经评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对于专业性、理论性的要求似乎更高。比如笔者所在的《金融时报》,报道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国内外金融领域的新闻与评论。这包括国内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改革、资本市场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新闻,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主要经济体货币金融政策的调整,等等。在报道、评论此类新闻时,往往会涉及众多专业性的金融概念、金融理论。这些无不对金融评论的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要评论员自身具有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知识,也应就某一金融新闻进行评论前做大量的案头工作。 从金融评论的写作实践来看,首先要确保观点的正确性,要经得起推敲与检验。新闻评论的特殊性在于要有判断,金融评论同样要通过判断提出观点。在信息传播愈加迅速的今天,一条金融消息、一个评论观点,如果对公众的认识程度和心理预期产生影响,往往会迅速在金融市场上引发共振,从而影响到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走势。比如前文所述的部分媒体误读出的“乌龙”观点,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还是误导了部分市场投资者,使人误以为货币政策开始有所放松。可见,金融评论一定要确保观点的正确性、判断的专业性,正确引导预期而不是相反。 其次,要确保论证的专业性。观点的正确与否,判断的专业与否,通过论证可以自我检验,当然,前提是论证过程要保持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马少华副教授把评论的专业性分解为“认识的专业性”与“表达的专业性”。他认为,“认识的专业性”主要体现为对于具体的、复杂的事物深入分析,以及论证自己观点的判断经验、论据积累,尤其是贴合于具体事物的论据材料,提供较为精确的认识性信息。复杂金融事件或新闻的评论,牵涉的影响因素较多,这无疑需要全面地、历史地、联系地、辨证地看待事物,进行准确的观察判断与严谨的论证。其中,坚实的金融理论、准确的数据分析以及逻辑严密的推导,无疑是论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此外,由于经济金融评论的专业性强,业内有观点建议应当借鉴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在金融评论中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其专业性。定性分析一般是对事件进行个案研究,旨在寻找事物的本质;定量分析是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对事件发展变化趋势给出判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升华。正是由于定性与定量分析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金融评论中,如果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则有助于对金融现象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判断,提升评论的专业水准。 金融评论的可读性 《华尔街日报》的一位总编曾经说过:“二流的记者能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一流的记者则能同时把事情向一个小学生讲明白。”这一观点,显然不仅限于财经新闻报道,对于金融评论而言,同样重要。金融评论要具有专业性,就意味着在相关评论中,专业术语、专业理论以及专业的论证必不可少。但在追求金融评论专业性同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过于专业的尴尬境地,要么就理论而理论,开始长篇大论的论证;要么会板起面孔进行说教,使一般的普通读者不知所云。金融评论的专业性,不应等于晦涩,不应该高大上,更不应故作高深。一篇好的金融评论,要深入浅出,以轻松直白、浅显易懂的叙述或论证,把专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