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人注意:最全“区块链+福费廷”应用解析
贸易金融包含很多方面业务,其中福费廷属于贸易金融领域的业务分支之一。福费廷业务主要提供中长期贸易融资,是出口信贷的一种类型,适用于以远期信用证方式结算的出口企业。具体来讲就是指在延期付款的国际贸易中,出口商把经进口商承兑或经第三方担保的,期限在半年至五六年的远期汇票,无追索权地售予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或大金融公司,并提前取得现款的一种资金融通形式。在国内福费廷也被称为包买票据业务,而融资商通常被称为包买商。
这种融资方式最早源于二战后瑞士苏黎世银行协会,他们首先开办了福费廷业务。1965年以后,西欧国家开始推行这种业务,福费廷作为一种灵活简便,有效的融资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发展非常迅速。近些年开始在我国贸易融资中得到发展,流行起来。它对优化我国出口结构,改善企业资金流动状况和加速我国银行国际化的进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福费廷业务也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尤其对银行来说,虽然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却也同时存在较大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最让企业头疼的莫过融资问题,对国内的一些涉外企业来说尤其如此。福费廷业务在被国内银行引进之后便一直深受国际贸易企业偏爱,因为它不仅能用于帮助国际贸易企业规避外汇风险,还能让资金快速回笼,解决企业融资赊销问题,让下一步的生产资金得到保障。但因为风险主要是由买方银行承担,在传统的福费廷交易中,银行也常常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二是票据存在安全隐患:这类有价票据在保管、传递过程中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现有传输方式存在丢失或是被篡改的安全风险;
三是交易标准不统一:多主体交易标准不统一,交易操作人员工作量繁复。
V特儿认为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关键在于缺少一个可以多方协作公开可信的平台。那么区块链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早在区块链技术发展之初,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便在思考这一问题。2016年,位列福布斯全球第十大银行的桑坦德(Santander)就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传统银行,他们一项研究表明区块链技术可能会为银行节省至少2亿美金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并发现了20~25种可以使用区块链的场景,其中福费廷业务便是其中之一。虽然最开始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化,让很多银行对这新技术较为抵触,但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接受其带来的创新,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他们原有的金融业务方式。
那么区块链技术如何应用在“福费廷”业务中呢?下面,V特儿就通过两则典型案例来给大家具体分析:
该“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由中行、中信、民生三家银行基于目前行业通行的业务流程及银行间交易业务场景共同开发,是在原有的福费廷业务场景上结合区块链技术进行创新优化的业务系统,主要服务于预询价、资产发布后询价、资金报价等多场景业务。
该“平台”采用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是联盟链的形式,这是一种由多个机构或组织共同管理的区块链基础架构,与公有链的完全透明公开去中心化相比,考虑到实际应用,提高了准入门槛,增加了隐私、安全、可监管审计等商业特性,在上一期《区块链场景99+:“区块链+信用证”》文章中,V特儿对公有链和联盟链区别有做过具体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从技术角度讲,区块链技术涉及的领域比较繁杂,包括:分布式系统、块链式数据结构、密码学、网络协议等,针对不同场景需求所应用的具体技术模块也往往不同。该“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通过密钥身份认证、资产核心要素验证、智能信用评级等方式确保资产信息真实、唯一、有效,有利于规范交易、稳定市场价格、便利化操作和节约交易成本;
二是通过联盟链架构集合了资产发布、资金报价、offer要约、债权转让等一系列环节,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有效避免意向达成后交易拖延的情况发生,最大化缩减交易成本、提升融资效率;
三是将交易核心数据统一化、标准化后“上链”,通过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分布式数据库,配合BusinessPoint定制开发,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高度一致化核心交易环节,极大降低多交易主体之间在文本、要素、流程匹配方面的“无效摩擦”,让平台成为跨行间福费廷交易的“润滑剂”。